普通人的三大巨坑: 编制、买房和结婚
古人说三十而立,现代很多人依旧遵循着这套“社会化时钟”。
普通人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推着往前走,按既定的剧本循规蹈矩地生活。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最适合孩子的“幸福人生设定”就是:考上编制、买好房子、结婚生娃。
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明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更迭。现在的年轻人越活越清醒,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并不是说没按照主流生活就彻底崩塌,凡事只有自己亲自尝试体验了,才明白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哪怕是父母也不能左右你的人生,这条路只能自己选。
插图来自Sarenur Türk Koçak
编制这座令人又爱又恨的围城
之前有句话火了:“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不可否认,编制内的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渥、社会地位高,是长辈心目中的香饽饽。
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吃上公家饭的确是最优的选择。但这公家饭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竞争的激烈化程度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据统计,不包括事业编,仅仅是国考的报考人数,就从2015年的129万,增长到了2025年的341.6万,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博士生。
这里面不乏海内外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直接在考场上实施了降维打击。让无数考生沦为陪跑,考十几次才上岸已成常态。
为什么大家一定觉得所谓上岸就能高枕无忧呢?能考上固然很棒,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这条路一定适合所有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优质人才,只有把人才放在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发挥TA最大的价值。
很多考上编制的年轻人,坦言也过得不开心。也许听上去有些凡尔赛,但他们一样要面临:复杂微妙的人际相处、被安排加班的工作任务、有限的上升空间......
所以,选择无所谓好坏,自己开心最重要。今年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个心态: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真的,后悔曾经看似做错的决定,也无法改变现状。不如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把接下来的每一步走好:
如果确信自己就是喜欢稳定的环境、相对固定的人际圈,那就好好备考,争取考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价值;
如果了解自己喜欢折腾、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那就多多尝试新兴行业,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管做哪种选择,都要建立在对自己认知足够清晰的基础上。否则,在不适合自己的赛道里,一切只会事倍功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能考上的终究是少数人。但每个人的时间却是实打实地付出了,选择A就不能选择B,果断勇敢一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买房与否的纠结
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由来已久,有房才有家这句话曾收获了无数拥趸。
但高昂的价格、买房途中的各种心塞、失业后断供......种种都让人陷入崩溃的边缘。
买吧,怕遇上烂尾楼;不买吧,孩子上学怎么办?咬咬牙掏空全家6个人的钱包,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贷,从此就过上了每月给银行打工的日子。
本该是为梦想奋斗的年纪,却不得不为了房子披星戴月。
这还是家里能提供支持的情况,大部分人都只能靠自己,攒齐首付都困难。
大城市放不下肉身,小城市放不下灵魂。年轻人只能在确保养活自己的前提下,尽全力赚钱。
20几岁的年纪,大部分男生买不起房,没有房似乎就没有谈婚论嫁的资格,单身就成了一种常态。
除了刚需,的确不需要把赚到的钱全投在房子上。特殊时期,现金为王。
租房也不失为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甚至过上了全国旅居的生活。
只要不被房子裹挟,全世界都是你的家。
一蹶不振的结婚率
为啥现在结婚率越低,离婚率却越高?
不仅仅是结婚的成本日益高涨,人们也明白了婚姻的本质:只能保护财产,却保护不了感情。
的确,宁可晚婚也不要为结婚而结婚。
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成熟的心智条件,只是在周遭环境的影响下半推半就走进婚姻。
一个人都过不好的日子,两个人只会更糟。结婚不是仅仅靠优秀就能维持,更要双方都具备爱己爱人的能力。
好的关系才能滋养彼此,但一旦选错人,婚姻的代价可谓是伤筋动骨。
不论是选工作、买房还是结婚,都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选择,我们真的不必急于交上这份答卷。
给自己多一些时间,给好运也多一些耐心,每个人的生活剧本都可以写出独属于自己的剧情。
当我们选择不再随波逐流,不遵循社会时钟而活,生活反而变得轻盈而自由。
来这世间一趟,本就是体验一场,愿我们活得尽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