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牧歌》观后闲聊|王昆的录音以及刘炽的创作
图片
十多年前吧,在某老电影BBS一起磕牙的网友把《陕北牧歌》插曲视频剪辑出来,发到youku.com。我对此片生了兴趣。
图片
1951年《陕北牧歌》院线海报,有人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
这部影片名气不算大,1950年开机、次年公映。编剧孙谦、导演凌子风、副导演陈怀皑、摄像王启民,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刘炽先生是该片的配乐者。影片主要演员是正宗乡土路人脸(包括青年男女主),打酱油的北影演员李健、莽一萍被映衬得容颜水润。看视频的时候,觉得影像乌里乌涂(也与该片窑洞内的戏和晚间的戏比较多,照明偏暗有关,加上母版拷贝质量不行)。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剧情,而是被网友发出来的那几段唱。独唱者声音掉土面儿,配乐则是洋气的管弦乐队外带竖着唱的合唱队,刘炽先生怎么会这么配置呢?好奇心在,就一直留意着这方面的资料。这几天看了几遍放在PC桌面上的视频,闲聊的兴趣越来越浓,就不规划文字架构了。本篇的核心话题主要是俩,一是讨论拷贝里用的是不是王昆的录音;再有就是对刘炽先生的感慨。
图片
1951年《陕北牧歌》在西安公映时,院线配发的歌曲集
该片导演凌子风先生介绍片里的演员多数来自延安地区文艺单位,片尾音乐《刘志丹颂》的织体最复杂,压大轴的这套拉升主题意味。若没这支歌,我完全意识不到此片与刘志丹的紧密联系。资料显示,片组完成粗剪后,北影请西北局在京开会的首长及刘志丹同志的弟弟刘景范看样片求指导。
在我看过的介绍刘炽的文章中,未见记述他写《陕北牧歌》音乐的经过。或许刘炽先生本人不觉得他这个活儿有多么出彩儿。读者看完下面我剪辑的影片片段,会不会觉得这几支插曲,仅捋了捋陕北既有民间小调、套入编剧孙谦的新词儿就交工了,原创不足吗嘛。我也这么觉得,在写歌的事儿上,刘炽没怎么花心思。他对陕西地域的民歌小调太熟了,随手拈来就好,后面,我会谈他放飞自我的劲儿用哪儿了。
图片
《陕北牧歌》中的几个调调。不都是影片插曲,只供列位预热耳熟能详的旋律。
1 崖畔上开花
图片
贠恩凤与孙韶的对唱2 刘志丹颂(亦被叫做 刘志丹 )图片
李波独唱3 ****出征歌(歌名叫法太多,反正大差不差就是这个调)图片
韩芝萍独唱4 秋收图片
冯健雪独唱《陕北牧歌》一共五个歌,调儿都熟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面五段唱,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线顺序为 1-2-4-5-3。除了2、3的歌名有出版物佐证,其他歌曲没查到确切名字,故以歌词第一句记录。
孙谦作词、刘炽制曲,陈维文指挥北京电影制片厂管弦乐队伴奏,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合唱队、北影乐团合唱队表演合唱。
为了让听歌爱好者先听歌,把影片中的插曲段落先摆出来,再问大家一件事,你觉得哪支歌是王昆配唱的。注意,王昆的名字没在该片演职员表出现。原因未知。
前CCTV文艺部制片人王冼平女士领军的“民歌·中国”项目组在扒歌曲《知道不知道》的时候得到耿生廉教授的点拨。节目组将节目文案整理后出书,在《民歌·博物馆》(王冼平 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出版发行)一书中,披露王昆配唱了《陕北牧歌》:
王昆和牧虹是1939年开始在一起工作的,当时工作的地方叫做”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翼一带的敌后活动。她与牧虹一起唱歌正是从《崖畔上开花》开始的。为电影配唱插曲后,他们又录制了胶木唱片,这首歌曲很快就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开来。【见第24页】
下图就是文中提到的“胶木唱片”,标号51178。此唱片收入两支《陕北牧歌》插曲,A面是《崖畔上开花》,B面是《刘志丹颂》。
图片
图片
人民广播器材厂出品唱片的音轨 ,唱片号51178, 电影《陕北牧歌》 插曲
A面,崖畔上开花
陕北民歌 对唱 作词 孙谦 编曲 刘炽 演唱:王昆 牧虹
指挥:陈维文
伴奏:北京电影制片厂管弦乐团
图片
B面,刘志丹颂
陕北民歌 独唱·伴唱 作词 孙谦 编曲 刘炽
独唱:王昆 伴唱 北京电影制片厂合唱队 中央戏剧学院合唱队
指挥:陈维文
伴奏:北京电影制片厂管弦乐团
图片
依照《民歌·博物馆》的说法,大银幕的声音应该是王昆。我和我的朋友反复对比了唱片和影片视频中的声音,怎么都不相信《崖畔上开花》这歌的女声,影片原声与唱片版是同一个人(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拷贝声轨或可出现的声音失真),两款《刘志丹颂》声音特点近似。故猜测,当时剧组邀请的配唱歌者不止牧虹和王昆。他们以不同的组合录了多条独唱、对唱。上银幕的是一款,送去出唱片的是另一款。王昆接受采访时并没有与央视的人一并看片,所以陈述有些微瑕在所难免。剪辑《崖畔上开花》视频时,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让独唱者名字为空,怕出错。银幕上演唱《崖畔上开花》的女歌者是谁?。下面话题切换到刘炽先生。
图片
刘炽先生(1921--1998)
有学者统计过,《陕北牧歌》从片名上看似乎是一部带歌的影片,但片中100个镜头,真正带歌的镜头只有18个。连歌带音乐的镜头则有约60个,占了一半以上。一部影片的伴乐如此之密集,可以看出作曲者的重要性。演职员表排序,副导演陈怀皑之后,映出的是作曲者刘炽的名字。就算当年电影行业对演职员表尚无规范,可在凌导演头脑中,这片子没法离开刘炽。
图片
《陕北牧歌》演职员表截取
刘炽,1921年4月生于西安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遭遇车祸后家境下行。1936年刘炽去延安参加红军,1939年考入鲁艺音乐系。冼星海对刘炽的才华有过极高的评价。刘炽的创作井喷期我认为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保持了大约十年,他此间的作品质量属于现象级。乔羽先生的文章中举例青年知识分子对刘炽的喜爱——我曾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见到过这样的场面:他不仅被水泄不通的大学生们簇拥着,而且被抬起来接二连三地往天上扔,校园里响起一片有节奏的欢呼声:“刘炽!刘炽!刘炽!”
“文革”时刘炽与多数同行一样被凌辱、被迫害,孤身一人去辽宁盘锦农村务农,远离妻子儿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回京任中国煤矿文工团领导,却深陷情感漩涡难以进入正常的创作状态。有文章称他在七八十年代有创作高潮,我是不同意的。五、六十年代的灼灼之态,他第二季的状态怎能相比。
图片
刘炽先生晚年照
刘炽在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声势不展开,还是看《陕北牧歌》。我认为这是他进入高峰前的“预备”期或说“热身”期。
查不到刘炽在创作前与凌子风导演有没有深入讨论。我听了一下,除了与画面配合不得不安排的几秒钟三弦拨奏,他好像没让一件民乐器入乐队。再看声乐板块,独唱“土”,和声的合唱队取位竖嗓子。尾声那支扣题的歌曲,颇有“圣咏”氛围,而且随着镜头的调度,居然有几分“渺空烟四远”的意趣,这段戏与彼时多数国产电影展示革命队伍走向新征程的激越氛围很不一样。刘炽好像不觉得要忖度什么细情,只是觉得要试试。下面的分析纯是我个人臆断。
图片
少年刘炽在延安,图源见图右下水印 原发链接→刘炽,中国音乐家里一个神话级存在
刘炽太渴望实践西乐了
刘炽的艺术才华被赞美,并不始于在鲁艺任教的冼星海。美国人海伦·斯诺1937年访问延安时曾看过刘炽的歌舞表演。她用摄影和文字多次记录少年刘炽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个少年天才,剧社里一个受人欢迎的演员,他会模仿、无论什么”,她认定“刘炽已有主角倾向”。她还鉴定刘炽是“陕北'现代化'真正的先驱”、“最受欢迎童星”。刘炽考入鲁艺音乐系的1939年,国际主义医生柯棣华到达延安。柯医生随身带了一部唱机和不少古典音乐唱片行精神按摩之用。怎料鲁艺的学员暗戳戳惦记上了这些文化奢侈品。他们拿柯棣华以及柯的随从不好意思拒绝的理由说服人家赠给鲁艺,最终如愿接收了全部唱片和唱机。鲁艺的学生对周副主席也不怎么见外,提出周领导能从国统区搞来一架钢琴才好。喜好文艺的领导自然很重视文艺幼苗的愿望,获得某位爱国人士捐助的钢琴后周即刻安排物流。刘炽等人在延安见到钢琴后兴奋不已。可这乐器来之不易,鲁艺的负责人不敢大意,决定优先给熟悉钢琴演奏的人用。刘炽和几个同伴摸琴机会多是在搬运环节,抬琴找他们,弹琴不给机会。既然钢琴没机会弹,刘炽和伙伴就用风琴熟悉键盘。他们在纸上打格子模拟琴键预习,慢慢在风琴演奏上建立了自信。据说,刘炽用风琴给自己创作的多声部合唱弹伴奏有模有样,气场不凡。
曾刚先生是刘炽在延安时一起从业的老熟人,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刘炽作为多面手经常上台演戏。戏份间隙,他愿意跑到乐队,掏出竹笛参加伴奏。那时乐队基本搞大齐奏,刘炽不愿意这么玩儿,他根据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即兴地搞点音型伴奏。“演员唱时他不吹,奏过门时,笛和板胡,高低相间,长短相协,音乐显得十分活跃而动听。”刘炽在延安时候的高配“织体”念想在建国初期有了实施机会。他是作曲者,可以调用正儿八经的管弦乐队实践理论时,必然有明确的取舍。三弦琴、云锣、吹笙笛那些东西他在延安已经练够了。我猜,在为《陕北牧歌》配乐时,他心心念念的是找补四十年代“学生”季的实习缺憾——让自己的作品交由全建制的管弦乐队来演奏!
图片
《祖国三部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01发行)刘炽写的序。第一段谈及他理解音乐何以横亘不同群族的原因,图源 kongfz.com刘炽“玩”西乐不是图过把瘾
刘炽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学习不是以从业需求来规划的。他热爱音乐艺术,他钻进去琢磨道理,探究为什么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刘炽针对中国新歌剧有一篇发言,在我看不怎么委婉。这些话也就是他说,如果国统区一脉的人讲,绝对要被人深挖反动性。刘炽说,欧洲歌剧把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到顶点,使其为更高的戏剧目的服务,有时有排山倒海之势,有时有燕语莺声之姿,既壮阔又柔美,这样的乐队,给予演员以有力的支持。欧洲的歌剧作家运用了乐队无穷变化的可能性(1、音色的管、木管、弦乐、键盘、弹拨等。2、音域的中音、高音、极高音、低音、最低音。3、调性调式上,由于乐器不断改造,表现能力增强,转调方便。4、力度上的多种变化:中强、强、最强、中弱、弱、最弱)。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刘炽还提到,歌剧《鲍利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Mussorgsky 作曲)中的合唱使得群众场面那样生动,合唱中又有领唱使得形式上更活泼,独唱后面又有伴唱。这种种手法正是我们戏曲音乐中基本没有的。那会儿他应该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师傅是苏联教员阿拉勃夫先生。我认为苏联业师导聆他的学生们熟稔了一批俄罗斯古典音乐作品。刘炽先生的学问此间又深了一截、眼界更开阔了。他的这些见解,并未仅仅停留在口头。《陕北牧歌》中的创作是他践行个人构想的萌生期作品。尽管理论上还没有学得全面,技法也显得不熟练,但他已经有确切的方向。其后他为《祖国的花朵》、《上甘岭》、《祖国颂》(片名最初叫《庆祝1957年国庆节》)、《英雄儿女》等影片谱写的音乐,冲上顶峰是那么必然。他化用“洋”技法的态度,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一以贯之的。
图片
图片
1989年10月举办的“ 祖国万岁 刘炽创作五十年大型作品音乐会”节目单内页,图源kongfz.com
解构刘炽先生,我爱看乔羽先生写的那篇。几年前通过此文进一步看清刘炽,对他创作巅峰期的才那么几年叹息不已。
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刘炽、乔羽与红领巾们,关联旧文 戳→天才的刘炽——刘炽传记序言(乔羽 作)
参考文章
曾刚,歌王刘炽,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07
姚晓濛,《陕北牧歌》:工艺学中的意识形态,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03
我的祖国-刘炽:明言编,中国新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06
刘炽,我对新歌剧的看法:中国戏剧家协会辑,新歌剧问题讨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03
总想过太平日子,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是不切实际的。
建议加公号团队联系人微信 XIANGWANG-2012 ,下好先手棋。
另,本号有别苑,可顺带关注 ↓
感谢您对本号的支持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